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市正在深入而热烈地开展着,我院也进行了部署予以落实。作为党员干部的一员,我在积极认真地按照市、区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学习、写笔记、座谈、讨论、下社区、征求意见、制定整改措施等等。在这样一次广泛、严谨的活动中,我已经深刻感受到它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在此,我不想讨论这次活动的必要性或者其他的理论性问题,因为那些有更多的学者、领导、同仁比我更具真知灼见,理论观点已经非常明确,无需我再班门弄斧。我想说的是源于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的一些干部、群众的议论和态度而产生的一点思考。
首先要说说在活动中通过座谈、讨论、下社区而得来的一点感受:几乎所有的干部和老百姓对群众路线都一致赞同,对于这次活动也一致认可,对于存在的问题深恶痛绝,也认为应该纠正,大家的紧迫感、危机感都是一致的。而与此同时,大家又都认为形式化多、一些问题根本改不了,所以,抱怨、悲观感也是一致的。而我却从这些共同的感受中还捕捉到另一种同样的心情:那就是,尽管抱怨,但这些抱怨源自于希望----大家对国家、对党繁荣昌盛的希望。正是在这样的感受中,我开始思考,我们党员怎样才能在认清现实危机的基础上,化抱怨、悲观为正能量,将每个人爱国家爱民族的美好情感外化为行动,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这次活动主题---走好群众路线,践行务实清廉为民的誓言。说的容易,怎样做呢?
我的解读是一个字——“细”。落实好群众路线,就要从“细”字做起。其实,在讨论时,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常常不以为然:“工作已经很辛苦尽力了,出点小错又怎么样呢?工资不多,干活不少,没有大问题,不就是那天孩子突然有病用个公车接一次孩子吗?不就是心情不好对老百姓说了句重话吗?不就是昨天值班今天上班打个瞌睡吗?”不错,事情不算太大,相比于那么多曾经做过的好的工作来说,这点小错似乎也可以原谅。我是一庭之长,对于下属同志们的辛苦我也很心疼:工作操劳,案件繁多,当事人素质参差不齐。有时出个小错误,我即使嘴上说两句,心里其实也是原谅的。因为总觉得,大家做的很不错了,很辛苦了。就像很多人评价自己或者评价自己的队伍,或者评价工作:“我们做的不错,90%以上都是好的!”但我们不问问自己:90%真的就好了吗?一直以来,我都常常会用这道乘法题来警醒自己:90%×90%×90%×90%×90%=59.049%,这个结果其实已经非常说明问题——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们每个人、每件事如果都差一点,那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最后不仅是不及格的问题,在若干个环节、若干件事后,我们的党和国家、民族得到的结果将是:0。
所以,我们必须抓好每一个细节之处,从“细”字做起,切实为人民服务。我认为,做好这个细字,要做到细心、细听、细言、细行。
首先,要做到细心。重视细节,当然要从思想重视开始,我们一定要从心里、思想里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才可能做到“细”字。而要做到细心,先要做到安心。但我也知道,由于性格的不同、职业的不同、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现在对于效率高的要求,我们有时很难安下心来,特别是我们从事法律工作的执法者,面对大量的案件、纷繁的条文、吵闹的当事人,我们常常不能安下心来。但我们恰恰因为是执法者,我们就更加必须安下心,比旁人更多一份细心——我们要知道,少看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就可能理解错合同的含义;算错一个数字,就可能造成判决的重大失误;笔录漏记或者错记一句话就可能让当事人的主张成为泡影;漏看一个法律条文或者就是条文的一个学理解释就可能让我们的观点失之偏颇令法律失威、规则不公。所以,即使我们面临众多干扰,我们依然要保持一名党员、一名法官应有的细致之心,以警钟长鸣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起案件。
其次,要做到细听。我们审理案件,经常要接触老百姓。作为执法的专业人士,我们常常会口若悬河的向老百姓们讲解法律知识、分析案情,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一件事,或者说犯一个错误---不细听。老百姓们来办事,他们一定会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说,能让给他办案的法官(或者办事的行政人员)了解自己的苦衷,从而理解自己、“向”着自己。一般来说,我们会听当事人说,但我们普遍的做法是听他说案件有关的事实,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与法律不符的观点、辱骂的、猜测的言辞我们一般都会予以打断。其实,采纳不采纳是我们按照事实和法律所做的判断,但“听”则是一种态度----在宋鱼水的采访中,有一位老大爷曾经这样说:开庭时,我说了两个多小时,宋鱼水法官从没有打断我,一直认真的听,最后她是判我输了,但我服。不冲别的,就冲她能这样听我说,在这之前,所有的人都从没有听我说完,甚至我的律师。这位老大爷其实说出了当事人的一种心态:当法官、当党员干部认真的详细地听取老百姓的言谈心声时,即使最终事情不能如愿解决,老百姓也能够理解,因为,法官、领导给予了老百姓一份应有的尊重。
所以,细听是一种尊重,细听是一种沟通。不仅如此,细听也有助于我们发现案件事实、了解案发背景,从而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曾经有一位当事人,第一次来见我时,絮絮叨叨说了一些案情,言外之意说法官不会支持他,让我管管。我正在忙着别的事情,就打断他,问他承办人有不妥的行为吗?他说没有,就是想来向我反映情况,让我也看看。我答复说,既然法官没有不妥行为,案情也是他最熟悉,你最好和法官沟通,有事情要和他说。他仍然不甘心。我有些不耐烦,但还是和他约定了另外的时间再谈。之后向主审法官了解了情况,原来这是一个发还重审的合伙纠纷,主审法官认为为他没有道理,要判决他败诉,多次解释他就是听不进去。主审法官很郁闷:很简单的道理啊,他怎么就听不进去呢?我了解了情况后也认可主审法官的观点,就拿定主意,要做好这个当事人的工作。再次见面,我按照了解的情况做解释工作,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位当事人根本就不听我的解释。看着他急切的、懊恼的表情,我突然警觉:他为什么这样不甘心?为什么听不进我们各种角度的劝解?是不是,我们在事实方面有没有了解到的?于是,我定下心来,不再急于解释,开始听他说。他从与对方怎么认识、怎样开始合伙、怎么干的、怎么说的、怎么产生的纠纷、第一次怎么审的、中院怎么审的,这次怎么审的,说了整整一上午。听了他的陈述,我理解了,他确实有苦衷,因为关系好,没有书面约定,也有些花费没有票据无法认定,而合伙工程是他找的,付出心血多多,无法用钱来衡量。判他输也许在法律真实的层面上没有错误,但很可能有违于事实真相。之后,我和主审法官进行了沟通,又找来对方当事人尝试调解。在与对方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都感到,这位当事人说的一些背景情况很可能是真实的,我们尝试用他说的一些合作初期的情况作为调解基础和对方当事人做工作,竟然使对方当事人说可以减少请求,同意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当场履行。这次之后,我就时常提醒自己,要安心听当事人说,特别是遇到一些偏执、激动的当事人时,更加注意“细听”。给予他们尊重,同时也在听中捕捉案件真实情况的信息、了解当事人的心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工作再加一份准确的砝码。
再次,要做到细言。与当事人沟通,细听固然重要,但我们最终要通过我们的语言来做好审判、做好调解、做好解释。语言讲艺术,很需要我们培养和锻炼,但在此,我不是想从语言是否温暖、恰当上来阐述,而是想说,语言要“细”。在工作中,不管是向当事人解释还是法官们探讨,我们常常只说大概的法律规定,不求真:有时是凭印象、凭经验,不看法条原文;有时倒是看法条原文,但照本宣科,老百姓不懂也不多解释—反正法律就这么规定的,就得这么办。老百姓有时就愤慨:这法律都谁定的,什么法律啊,根本不公平!其实,我们应该知道法条背后都是有立法背景的,这个背景就要给老百姓解释,否则,不仅是老百姓对这一个案件不理解,更是会让老百姓对整个法律、国家制度产生怀疑,这才是真正可怕的!还有,我们有时觉得我们已经很文明礼貌了,但我们缺乏细节:比如打电话通知当事人,我们是否问了:“您好?”,我们是否详细地自报家门,详细地告诉地址、办公房间号、电话、承办人,是否告诉当事人进门需要安检带身份证?送达诉讼文书时,是否提醒他再详细看举证通知书?是否提醒他申请执行的期限?等等。很多时候我们说了大概的意思,但还说的不够细。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做到细言,一是要在引用法律、法理观点上细致:我们做出的判断是依据的哪条、法律理念是哪本书、哪个案例中体现的,原文怎么说的,我们怎么理解的,这一点不仅要表现在和当事人的沟通中,在我们的书面语言——笔录中的认定、小结、释明、裁判文书中也要体现出来。二是要在解释法条背景上细致:法律这么规定有什么样的理由,有几种观点,为什么最后要采用这种观点?我们要善于向老百姓解释,任何一种规则都不可能绝对公平,总是有所取舍。三是要在安抚当事人情绪上细致:由于证据的原因,法律事实与实际的事实可能存在差距;由于法律观点的不同,最终的判决可能只是以微弱的票数胜出。这些都会让当事人产生不解、愤怒、抱怨等等不良心理,我们要善于发现,尽可能地细致地解释,减少这些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四是要在诉讼指导上细致:诉讼是一项专业、复杂的活动,老百姓是陌生的,也是紧张的,我们作为专业执法者负有指导、释明的责任,我们要习惯以细致严谨的语言指导当事人诉讼。这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是我们联系群众、与群众沟通的必须。
最后,要做到细行。我们有些整改措施会这样写:我们要改进工作作风,热情对待老百姓;我们将认真细致地校对判决书;我们要做好当事人的案后解释工作等等,等等。这样的措施我觉得也就停留在书面上了,到底要怎样能切实的为老百姓服务,怎样落实好群众路线?其实很简单,就是从一言一行做起。细言前文已经说过,还要有细行——通知当事人到庭,我们是否考虑到当事人的工作安排?当事人到庭我们是否不让他久站,是否注意到端杯热水?证人候庭,我们是否给他们找个椅子在外等候?当事人到庭,我们是否一边看书一边接待他?开庭时,我们是否在一方陈述时关注微笑,而在另一方陈述时打断、皱眉?这些细微的行为虽然细小,但不注意,有时却会造成当事人的不解、反感、甚至误解。
所以,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行为做起,做到细行。对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做到几点:一是在接待当事人方面要注意行为细节,一个微笑、一杯热水、一个让座都会让当事人感受到执法者的善良和温暖,从而拉近距离,产生信任;二是在审判案件方面要注意审判中立细节,无论当事人的素质差异多大,我们在双方陈述时间的把握上、在给予双方举证质证陈述的对等上、在调解尺度的把握上,我们都要谨慎的保持中立的行为细节,这是对职业细节的基本要求,这样才不会让当事人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而影响诉讼的正常进行;三是在自身生活习惯方面要注意自律细节,一个抽着烟、翘着二郎腿,呲牙咧嘴的法官怎能让当事人尊重?一个衣衫不整、办公室狼藉、桌上堆满案卷、案件卷宗乱放的法官怎能让当事人放心?而一个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眼不离手机的“现代摩登”法官又怎能让当事人信服?所以,我们的微笑端庄严谨自律的细节行为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形象的展示,是让当事人尊重的基础。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要走好这条生命线,也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走。而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严谨细致,从一个“细”字做起,做到细心、细听、细言、细行,才能走好。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是我思考、感触之一,写出来,是要在今后时常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同时,也是要与同仁沟通探讨。我相信,即使我们目前的工作繁多、压力重重、工资微薄,但我们心底一定是怀着对法律的尊崇、对法官职业的热爱。我也坚信,正是这份尊崇、热爱让我们即使有抱怨、有疲惫的情况下依然坚挺,依然尽力办好每一个案件。现在,和以后,我们需要的是,坚守这份信念,每个人都从细字做起,让老百姓感受到细致周到、严谨温暖的执法,而我们,也必将从老百姓肯定的微笑中得到我们继续坚守的正能量!愿与同仁共勉。